手机版 | 客户服务

咨询热线:40086-95522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

您的位置:爱佑汇 >墓地资讯 >行业新闻

资讯中心

购墓指南

民政部部长岁末话民生:最牵挂困难群众衣食冷暖

191524人已浏览 时间 : 2017-01-11 09:59:37

[ 手机扫码 ]

导语: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卫敏丽)“如果重访灾区,我希望看到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得到保障,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用,孩子们早已正常上学,他们越冬的住处是暖和的,他们的表情是安宁的。”2010年即将过去,但在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的脑海里,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记忆仍挥之不去。  救灾只是民政部大大小小百十项工作之一。每逢年终岁尾,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总…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卫敏丽)“如果重访灾区,我希望看到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得到保障,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用,孩子们早已正常上学,他们越冬的住处是暖和的,他们的表情是安宁的。”2010年即将过去,但在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的脑海里,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记忆仍挥之不去。

  救灾只是民政部大大小小百十项工作之一。每逢年终岁尾,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总是牵动全社会的心。谈起他们的衣食冷暖,李立国说,保民生是民政部最核心的工作职能,对此,全国各地民政部门将竭尽全力。

  “千方百计,确保每一个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从2003年到民政部任职至今,李立国到访灾区的经历可谓无数。“每一次去灾区的经历都会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在灾区见到的情景我终生难忘。”对灾区群众的深厚感情,是他和民政干部救灾工作的重要动力。

  回望“十一五”,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巨灾多发。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西南旱灾、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据统计,共有22.2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因灾死亡、失踪10.4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万亿元!

  李立国介绍,近年来,国家救灾补助政策不断完善,每次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在“十五”期间已有的应急救助、倒房重建、冬春救助等基础上,国家在“十一五”时期新增了旱灾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遇难人员家庭抚慰、“三孤”人员安置救助等项目。

  中央救灾补助标准也大幅提高,紧急转移安置补助由“十五”期间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台风灾害单列为人均70元,倒房补助由每间补助300元提高到户均补助1万元,高寒地区达到户均1.4万元,冬春生活补助由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

  眼下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青海、甘肃等地受灾群众的过冬问题社会关注。李立国说,目前民政部门已累计向玉树州调运20平方米加厚棉帐篷4.6万顶。青海省已发放2万个取暖火炉,对未配发火炉的受灾群众发放火炉购置补助资金,同时,还发放了取暖补助。在舟曲,470名无投亲靠友能力的受灾群众已经被转移到固定房屋中越冬。

  “现在我们可以确保受灾群众过冬每人一床棉被、一件棉衣,每人每天一斤基本口粮。”李立国说,“民政部将密切关注灾区天气变化趋势,加强与受灾地区民政部门的联系,千方百计,确保每一个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救助是困难群众应享有的权益,是政府的法定责任”

  农村低保制度普遍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覆盖所有涉农县市区,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基本确立,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民集体互助共济转向以政府财政保障为主……回顾“十一五”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历程,李立国把它总结为四个历史性的新跨越——

  社会救助工作由单项突破转向体系建设,救助内容从单一性的生活救助走向多样化的综合救助,日益彰显对困难群众的人文关怀、人格尊重,在救助工作的人性化上实现了新跨越;

  社会救助形式从临时性传统救助转向经常性制度化救助,管理模式从静态粗放式走向动态精细化,操作管理日益规范、严格,在救助工作的科学化上实现了新跨越;社会救助范围由注重城市转向统筹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制度从典型探索走向全面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日渐享受到同样的待遇、平等的关爱和公平的扶助,在救助工作的均等化上实现了新跨越;

  社会救助对象由传统的民政对象转向所有困难居民并向低收入人口拓展,对象核定方式由依据人员身份走向依据救助标准,救助管理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在救助工作的公正化上实现了新跨越。

  “这些新跨越、新发展,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由救济是社会施舍、是政府恩赐,向救助是困难群众应享有的权益、是政府法定责任的根本转变,推动我们的工作方式实现由以往的发发钱、拜拜年,向科学化、规范化操作的根本转变。”李立国这样评价。

  他表示,城乡低保目前已基本达到应保尽保,民政部门面临的新任务是要建立完善低保标准与物价水平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保障困难群体生活。同时,民政部还将继续协调推动解决低保家庭及其他低收入家庭在医疗、教育、住房、面临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困难。

  “未来5年,农村老人也将享受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近年来,由于很多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空巢老人。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村有4000多万留守老人。而在这4000多万留守老人中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李立国说,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推进:一个是拓展农村敬老院的服务功能,要在保障五保老人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向其他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政府补助,社会力量资助参与,在农村社区发展养老服务功能,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谈到西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李立国显得很忧虑。“目前,西部农村可以说是两个基本没有,一个是基本没有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一个是基本没有社区养老服务功能。”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李立国说,要编制“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从投入、建设、设备和功能上推进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的发展,推进进家入户的养老服务。属于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没有抚养人、赡养人的老人,按照规定纳入五保供养。对困难老人提供社会养老服务,政府要尽可能地给予补贴。对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提供有偿的社会养老服务。

  “未来5年,农村老人也将享受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李立国说,“我们将努力做到:城市的老年人能够普遍享有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服务,需要入住机构的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对农村的老年人而言,应该是创造条件,使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养老服务开展起来,失能、半失能老人希望就近入住养老机构的,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上一篇:辽宁有望年底实现免费海葬 下一篇:李立国、窦玉沛出席首届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

相关推荐:

评论(共0条)


最新评论